通知新闻

当前位置: 首 页 > 通知新闻 > 正文
  • 生命科学学院“寻访红色基因 传承革命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 来源: 更新时间:2018-07-16 13:11:32 点击数:次 字体:【
  • 文:王红梅、欧阳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团十八“青春大学习,拥抱新时代”精神的号召,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成立的“薪火相传”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8日奔赴九江修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自两个学院不同年级、班级的二十余名优秀学生干部们踊跃参加。

    不忘初心前行 寻访红色足迹

    第一站是参观大革命时期的湘鄂赣三省苏维埃旧址所在地——红色上衫。秋收起义前,在这里暴发了著名的“下衫暴动”,彭德怀、滕代远、傅秋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是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参观过程中大家穿上红军装,跟随讲解员步行苏维埃小道,观看百米文化长廊,了解湘鄂赣省委、省苏区政权的诞生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公选屋里一件件遗留保存的旧物,木制的建筑,墙上一张张的图文讲解,烈士陵园里的六百多名有名英雄及无数未记录在案的无名英雄都一一向我们展示出红军战旗飘扬、英勇抗争的可歌可泣的史话。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大家纷纷向烈士敬献花圈,瞻仰烈士纪念碑,全体师生在烈士陵园里向无数英烈们深深鞠躬,表达自己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在大家的心中,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深入基层群众 助力扶贫攻坚

    第二站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修水县黄溪村进行走访。社会实践队成员分成几个小组,从住房保障、法治建设、科技发展、生态文明等方面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在村民和村干部的介绍下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下的新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黄溪村在政府帮助下住房、交通、科技、文化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宽阔的柏油路贯通村庄,居民们住上了整齐划一、宽敞明亮的大平房,扶贫车间的农作物产量年均上百万带来丰收,专门的扶贫政策宣传栏、精神文明和作风建设宣传栏等无不彰显着法治文明的日臻完善。除此之外,村里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定期为妇女提供免费体检、村民防癌检查等。在政府的扶持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黄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入住,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借鉴和学习的优秀范例。

     

     

    高举爱国旗帜  传承红色基因

    第三站参观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秋收起义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了秋收起义时期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了解了秋收起义武装斗争的历史,并在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欧阳莹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全体党员先后参观了各个展厅,通过观看实物陈列、历史档案照片,拉近了与秋收起义武装斗争的时空距离,对起义的背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纪念馆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照片,一件件革命烈士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向我们展示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修水留下的战斗足迹和数万名修水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壮举,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对革命烈士和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为身为一名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第四站“薪火相传”社会实践服务团一行来到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黄庭坚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亦师亦友,在文学史并称“苏黄”一进入庭院,黄庭坚全身塑像便映入眼帘,他身处别致美景之中,院中有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濂山书院、观景亭等仿古建筑,有石门、藏龙洞、荔枝崖、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馆内陈列的黄庭坚书法碑刻、诗词碑刻展现出黄庭坚淳真脱俗的深厚书法功底。大家瞻仰“山谷园”黄庭坚墓、参观南山崖黄庭坚纪念馆,在这座“赣西北边城”追寻着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的名人留下的足印。通过此次参观,大家都深深感受到这位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法美学求韵胜、半生抖擞脱俗尘”的文学魅力,进一步坚定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决心。

     

    本次“寻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广大青年“聚是一团火,散似满天星”的青春热情,沿着革命先辈们的历史足迹来到革命老区进行红色基因寻访和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实地参观、问卷调查,与当地村民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凝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