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组织2022级生物科学(一本-师范)1班全体学生,在龙传南老师带领下,前往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具风格的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重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而这一理念在轨道交通领域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鲜活的实践样本。抵达实验室后,在实验室老师的悉心引导下,井然有序地踏入实验大楼,一场科技探索之旅由此开启。高铁供电监控系统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接触网开关监控系统、电力远动监控系统、变电所环境安全监控系统以及变电所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接下来,同学们参观了城轨监控系统室。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监控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接触网缺陷识别。

在讲解老师解说下,同学们了解到雷晓燕教授带领的轮轨系统振动噪声环境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团队所取得的斐然成就。该团队隶属轮轨系统环境振动噪声评估与控制研究方向,专注于研发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在线监测技术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修技术,并成功将这些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减振降噪防护工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并荣获2018 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功范例充分表明,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美诠释了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

此外,肖乾教授带头的轨道车辆运维技术与安全保障研究团队同样成果丰硕。他们将VR、AR 以及 MR 等前沿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轨道交通系统,为轨道交通教学和企业培训开辟了全新路径,提供了独具匠心的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轨道交通产业的多元化创新发展,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有力见证。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亲身体验机车乘务员 VR 实训系统,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为轨道交通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无限可能,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实际产业发展中的深度渗透与切实指导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其关键载体。同学们不仅全方位了解了轨道交通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应用,更是真切体悟到科技创新在推动轨道交通事业蓬勃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效能。
